Zhouenlai

 

“就叫我伯伯吧。”伯伯见我点点头,又说,“你伯母去上海了,过些天才能回来,我工作忙,你的生活就由这里的叔叔们照顾和安排。北师大女附中要到9月1日才开学,已经给你报了名。过几天你去考试,录取了,你就可以上学了。你住的是间书房,你可以在那儿多看些书。毛泽东伯伯就住在前面,他工作忙,不要去打扰他,行吗?”

我住在西花厅多年,节省再节省,的确是伯伯一生的习惯。是的,在他留给我的一堆遗物中,竟没有一件新衣服!其中一件是补丁叠补丁,已经看不清原来布料颜色的毛巾睡衣,年岁恐怕与我1952年出生的小妹妹一样大。还有一套伯伯最经常穿的西装,后来我才知道,这套西装与我几乎同岁,是抗战以后伯伯去敌占区工作时做的。新中国成立后,他人胖了,不能穿了,却不让做新衣服,让工作人员拿着这套衣服去布店配布料,然后用新料做西装的前片,用旧料打翻做了后片,这样伯伯就算做了一件新西装。师傅的手艺很好,但是新旧布料难免有色差,如果仔细看伯伯这套西服,前片的颜色略深,后片的颜色略浅!伯伯刚去世的那年,我心里压抑时,常捧出伯伯补丁累累的睡衣和那套拼成的西装抚摸着,仿佛与无处可寻却又无处不在的伯伯对上了话。伯伯身为一国总理,尚且如此节省克己地生活,我们有什么困难克服不了呢?

李娴娟眼里闪烁着泪光,很真诚动情地说:“说实话,我是为自己来的,是为我自己还一个多年的心愿。记得我年轻的时候,曾在紫光阁与总理跳过一次舞,平时我跳得挺好,可等我排队轮上与总理跳舞时,心里像揣了一窝小兔,老踩总理的脚,只跳了一会儿,我脸涨得通红,再没勇气跳下去了,跟总理说了声对不起,赶快逃下舞场。我躲进一个灯影里,真想大哭一场。我垂头丧气,沮丧极了,不断在心里责骂自己没出息、太无能,多不容易有一次与总理跳舞的机会,却这样大煞风景!不知过了多久,我听到一个熟悉的声音:‘小同志,我请你跳舞。’我抬头一看,是周总理站在面前!可能是因为放松了,这次我与总理跳得十分流畅,再没踩总理的脚,总理还夸我:‘小同志,我知道你是会跳好的!’……“那一夜,我第一次失眠了,我第一次懂得了什么叫尊重人格:一个大国的总理,却想到爱护一个普通人的自尊和自信,不让一个年轻人带着自责和遗憾离开,这是一种多么真诚宽厚的胸怀。于是,我永远记住了这次与总理的共舞,我带着感激和自信,更加发奋地努力,最后走上了电影导演事业。我时常想,如果那次总理没来请我跳舞,可能那种失败会成为我自信心的一个最大杀手,想起来就会懊悔和沮丧,也可能就不会有今天的导演李娴娟……”

“不要那么多!”一向温顺的我,这次却有点儿像个刺猬。我清清楚楚记得那次在饭桌上,伯伯在讲要请乒乓球运动员回家吃饭的事,七妈半开玩笑地说:恩来,这个月你的工资可剩几块钱了。伯伯略显意外地“噢”了一声,然后哈哈一笑,说:“行,我就对大家说,是小超大姐请你们的客。”真是说者无心,我这听者有意,心里觉得一阵内疚和难过。伯伯400元一个月,每个月光给我们家就一半,还有其他亲戚来往,给老部下补贴,总是不到月底,他已经所剩无几,落得请客都要用七妈的工资,这多让伯伯难为情! 从1950年到1968年,几乎每个月,都是由我从卫士长成元功叔叔那儿签字领钱:每个孩子20元,还有给爸爸30元的营养费。从每月105元到120元,后来每月200元,一直到1968年,我们六个孩子全部参加工作为止。我每每拿着这些钱送回家,心里总觉着是捧着伯伯一片慈爱的感情,日久天长,伯伯的那份真挚的亲情,那份对亲人尽责的精神,像人类不可或缺的阳光时时温暖着我的心扉。每当我在西花厅拿起笔在纸上写好“今领到生活补助费120元——周秉德”之后,每当我背着装有那些钱的布书包离开西花厅走出中南海西门的时候,每当我拿着这钱交给妈妈的时候,我总会笑容满面,忍不住心对口,口对心地说:我真是此生有幸,竟有一位官职显赫却又充满爱心的伯伯!是的,我走在北京的大街上,是个非常不起眼的姑娘,没有人知道我是国家总理的侄女;在我工作的单位里,除了个别领导,也很少有人知道我的亲伯伯就是周恩来总理。但我却真真实实地拥有!当然,没有因此拥有什么特权,而是拥有了更高的人生追求,更高的人格修养的标准。我总在叮嘱自己,永远以伯伯为镜子,查找自己身上的缺点,做人就要做伯伯这样光明磊落大公无私的人……

随着岁月的流逝,我长大了,成家了,当妈妈了,又有了双胞胎孙子了,当奶奶了,也步入花甲之年了,我才真正能体会到八奶奶当时的心境:人活着,确实一天也离不开吃和穿,然而,人与动物又有根本的不同,人是感情动物,如果只有吃有穿,像八奶奶当年如果在北京住下来,她有力无处使,说话别人听不懂,与周围世界无法进行感情交流,人一定觉得心里无着无落,孤独伤感,度日如年。即使现在,又何尝不是如此!不少儿女到国外事业有成后,花钱费劲,兴冲冲地把年过花甲的父母接出国门,让他们住上花园洋房,出门便有专车,所过的生活条件比国内城市,更别提农村要强得多,可是往往老人住不了两三个月,顶多半年,说什么也要回国、回家,回到自己的一片没那里干净、美丽,更没那里富裕的天地。为什么?老人归纳得十分贴切:不懂外文,“没嘴”;不会开车,“没腿”;不能交友,“没味”;度日如年,整个是“坐监牢的滋味”!看来,从某种意义上说,人到老了,吃穿好一点差一点,并不是最重要的,最重要的是有一个熟悉愉快的生活环境,精神舒畅,一切都是美好的。反之,就是顿顿山珍海味,也是无法感到幸福的。